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研究发现 / 正文

唐宋官窑与民窑考论

作者: 闻长庆 闻果立 浙江中立越窑秘色瓷研究所 发布: 2020-5-18 分类: 研究发现 阅读: 次 

文献摘要:文博界一直寻找唐宋时期官窑,众说纷纭。今发现唐宋越地窑遗址的瓷器上刻写:省瓷窑、秘色椀、官窑、官坊、新窑官坊等铭文。还有官方正史《地方志》:宋《嘉泰会稽志》、《余姚方志》等记载:置官窑。《吴越六·忠懿王世家》记载,秘色窑名称文献。以科学考古学说,地上方志置官窑文献与地下窑址官窑铭文二位一体有字有据,应该是最有价值的铁证。   

唐宋中央政权“三省” 选定投资在上林湖设置“省瓷窑”, 置窑官省作头,不惜工本,创新烧制秘色工艺,关键根本工艺与民间泛称越窑烧制工艺不同,仅颜色,秘色与艾色越窑两者的还原率相差10几倍。笔者实践证明,用越窑烧制工艺,烧不出秘色。
秘色窑与越窑有别,不同名称,不同烧制工艺。秘色前面加越窑是不准确,古人没有加越窑二字。秘色,唐皇与钱王最有话语权,二窑不能混为一谈。
 

640.webp (17).jpg

唐代秘色瓷葵口碗  法门寺博物馆藏 
 
关键词:省瓷窑;秘色窑;官窑;官坊;不同工艺;
 
文博界一直寻找唐宋时期官窑,自唐代至北宋尚无定论,甚至讲北宋前无官窑,众说纷纭。仅确认南宋杭州老虎洞、郊坛下官窑,有官营迹证,实际也没找到刻有官窑二字依据。
笔者今发现越地窑遗址,唐宋时的瓷器上刻写:省瓷窑、官窑、官坊、新窑官坊等铭文。还有官方正史《地方志》:宋《嘉泰会稽志》、《绍兴府志》、《余姚县志》记载:置官窑。《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秘色窑名称文献。以科学考古学说,是有字有据,应该是最有价值的实证。   
唐宋时余姚(慈溪)上林湖有得天独厚的烧瓷窑的自然资源。中央政权“三省” 选定在地杰人灵的上林湖宝地,设置“省瓷窑” ,独特霸气的窑名,冠上“省衔瓷窑” ,彰显皇家窑,不同众凡俗窑名。唐、五代至宋置窑官继代效力此“省瓷窑” 之职。忠懿王称即为秘色窑。
瓷秘色:唐皇冠名时已定位其用途,为供奉之物,臣庶禁用,故谓秘。是地位象徵,不称陶。省作头与丞相同置窑务记载。置窑官,冠“省衔作头”。
考秘:说文解字,秘与神同义。
考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
据《宋史》记载:钱王举行重大仪式焚香烧拜秘色。钱王奉秘色为神地位。由节度使进御。法门寺皇家寺院《物帐碑》上铭文,瓷秘色供奉之物得到考证。唐皇也少不了一拜。始自唐皇定下规矩,五代与宋继承仿效唐制。唐宋历代帝皇把秘色奉上神坛。
据宋代周煇《清波杂志》越上秘色器,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谓秘。又汝窑,拣退方许出卖民间用。明确汝窑为下。秘色在中国陶瓷史上,登峰造极,独一无二。
“三省” 为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等同央企,今中央政府投资宁波大港建设)。
官窑:官方皇银投资,官营上林窑场,满足皇家需求用瓷。必定有置窑官监造,(如同今国营企业的公务员)。
民窑:个人投资为民窑,供给民间生活用瓷。民营企业没有置窑官即(公务员)。没有置窑官的窑,就是民窑。
皇家官窑与民窑二者供给消费者对象是不同,显然地位天壤之别。
《绍兴府志》录入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上林湖烧秘色,宋时置官监窑。
 

640.webp (18).jpg

《绍兴府志》录入《钦定四库全书》史200一555页

640.webp (19).jpg

《余姚县志》记载:唐宋置官监窑,秘色出上林湖。
 
先贤宋梦良,清代余姚人,他考古掘凿上林湖畔瓷器遗珍似乍焼,研究确认秘色,柴窑为号又官窑。
清宋梦良 余姚人《姚江竹枝词》: 秘色瓷佳溯昔朝,柴窑为号又官窑。上林湖畔今耕凿,犹掘遗珍似乍焼。
官方与民间古藉文献记载置官窑早有定论,今人多谜茫。
   

640.webp (20).jpg

笔者见到 “官窑”二字铭文为釉下刻款实物碗残件,考证产自五代晚期,北宋早期器物,泥支点烧,天青色,满釉。应为宋《嘉泰会稽志》记载,置官窑三十六所之一。私人收藏。
 
一. 官窑
宋官窑记载在《中国方志》官方文献:宋《嘉泰会稽志》置官窑三十六所。
《余姚县志》和《绍兴府志》共三部方志,一齐明确指向上林官营中心窑场,是正真“北宋官窑”。
在中国其他方志中是找不到一部,有宋置官窑记载。在中国其他唐宋窑场中也没发现有省瓷窑、官窑等铭文。
因宋皇朝仅20年之间要了17万件,大量要官窑越瓷。上林原老官窑不堪重负,无法完成如此庞大数量下,又新置官窑三十六所。见证宋新官窑,有一件刻有太平兴国二年上林乡闻陆保“新窑官坊”铭文实证之一。
 

640.webp (21).jpg

太平兴国二年 上林乡闻陆保“新窑官坊”   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收藏
640.webp (22).jpg
 “官坊”慈溪市博物馆收藏
 
据《宋史》记载: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秘色窑器。两浙节度使押运供奉御用。官窑地位至尊。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五月)丁亥,徙封钱俶为淮海国王,以其子镇海镇东节度使惟濬为淮南节度使,奉国军节度使惟治为镇国军节度使”。     

640.webp (23).jpg

二. 省瓷窑
 
唐宋时置窑官墓志文,已设置“省瓷窑” (钱王也称秘色窑),相沿至五代,到宋。
置窑官职:节度正十将、省作头、散将都作头、都勾押、充勾押。
唐代罗受省作头与陆丞相同置窑务,五代初还造梁皇太庙,西苑。世袭数百年都效力“省瓷窑” 之职。民窑不可能有这些公务员。
官方冠名:“省瓷窑” 、秘色窑,官窑、臣庶禁用。
中央政权“三省” 在上林湖设置一个特别的窑名称“省瓷窑”。冠“省衔瓷窑” 。“省瓷窑” 等同央企,皇家有独立窑名称“省瓷窑”与当地越民窑有天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
唐宋官窑相比清代景德镇,仅由唐英置窑官监造。《 明史》卷八十二食货六记:“宣宗始遣中官张善之饶州。《明宪宗实录》监察御史周芳,景德镇御器厂监临陶务。
上林置窑官多,而且陆丞相同置窑务。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说明中央政权“三省”重视“省瓷窑” 。
 
 
1. 据置窑官俞氏都勾押墓志记载:俞氏都勾押生于(897--970年)享年73岁,亡故宋开宝三年九月。
俞氏都勾押的父亲、爷爷的父亲都继代効“省瓷窑”之职。省瓷窑都勾押之行首也。 
俞氏墓志
大吴国会稽府余姚县俞氏墓志都勾押父讳卿,祖儒,亅曾祖,继代効“省瓷窑”之职。省瓷窑都勾押之行首也。
自唐至宋有曾祖、祖儒、父讳卿、下儿为充勾押,五代人,生死与上林“省瓷窑” 为伴。
这些置窑官五代人,继代効“省瓷窑”之职。说明此“省瓷窑” 省窑务,省作头、 是三省六部下属机构。下面管理明越州一些官窑、官坊。
 
 
2. 罗坦墓志:罗受省作头与陆丞相同置窑务造梁皇太庙
  
置窑官罗坦生于(897—974年)享年87岁亡故开宝七年。罗坦父罗受。
大吴越国  浙江东道会稽府亅余姚县上林窑散将都作头襄阳罗三十七郎。父讳受。立肱股于上林,与陆相公同置窑务亅。造梁皇太庙,职拜十将阶其□作头。罗三十七郎资次承亅荫,□省作头,转同散将。亡故开宝七年。
自唐至宋有罗携至罗受、罗坦省作头五代人,生死与上林为伴。
 
3).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
 
三. 秘色窑
秘色窑:录入本土《余姚六仓志》宋顾文荐《秘色窑》、清宋怡山《秘色窑》、宋代叶寘《秘色窑》、《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秘色窑等众多古文献中。
1.宋代叶寘《秘色窑》五代诗话  卷十录入《钦定四库全书》。今世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逐有秘色窑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
《五代诗话》出现二个窑名,应该认为不同的,秘色窑,不得臣庶用。
 

640.webp (24).jpg


2.《十国春秋》卷八十二、《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记载:开宝二年秋八月,宋遣使至,赐王生辰礼物并御衣红袍一副、金锁甲一副,及驼马百头。是时王贡秘色窑器于宋。
3.《余姚六仓志》卷十七,录入宋代顾文荐《秘色窑》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
4.《余姚六仓志》录入清宋怡山《秘色窑》卷十七 论越窑盼自唐季,钱氏据淛水服玩,奢靡穷极工巧其,进柴周者刓削尤薄,数百年后无完物。
5.清宋梦良 慈溪人《姚江竹枝词》:秘色瓷佳溯昔朝,柴窑为号又官窑。
宋代秘色瓷不再加上越窑。钱王最有话语权《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
《秘色窑》从忠懿王,官方本土方志与宋代民间众多古藉文献早有定论,为何今人多谜茫。
 
四.进奉
由两浙节度使钱惟浚与明州节度使惟治,押运进御宋皇,二位官是宋皇封的。
《十国春秋》卷八十二、《吴越六·忠懿王世家下》、记载:开宝二年秋八月,宋遣使至,赐王生辰礼物并御衣红袍一副、金锁甲一副,及驼马百头。是时王贡秘色窑器于宋。
“开宝六年(973年)二月十二日……两浙节度使钱惟浚……又进金棱秘色瓷器百五十事。”
 “开宝九年(976年)六月一日,明州节度使惟治贡……瓷器一万事,内千事银棱。……惟治私献釦金瓷器万事。”
秘色窑、秘色瓷御用量很少,以万计(官窑)瓷器。进册上找不到越窑二个字。
五.越窑与秘色窑工艺不同
越窑与秘色窑二者名称不同,最关键的是越窑与秘色窑烧制工艺方法也不同。用越窑工艺方法根本烧不出“秘色瓷”。 不可能是一样的。
唐代中央政权“三省” 在上林湖设置皇家“省瓷窑”。有置窑官长年监造,纠集了当时最优秀的能工巧匠,按图索样,不惜工本,对原来烧制工艺方法进行创新:1.瓷石挑选最精细材料,2. 淘洗、3.沉淀、4. 腐泥、5. 炼泥、6.造型,、7.装饰、8.配釉、9. 工匠实名制、10. 配釉、11. 瓷匣钵封釉工艺、12. 气氛还原工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如下:
科研对“秘色瓷与越窑”分析不同
以高科技手段对越窑与秘色瓷对比分析,结果得出秘色瓷不是从越窑中挑选出来的,而是特定制。
1.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先生在《文博》1995年第6期,发表了题为“秘色瓷浅议”的研究论文。文中通过对以往越窑青瓷分析资料的研究得到以下三点结论:
①越窑青瓷胎中Fe2O3的含量通常为2%左右,TiO2的含量为0.8%左右,比一般白瓷胎含量高,故胎成淡灰色。
②越窑青瓷的特点是高质灰釉,CaO的含量一般在15%左右,高者可达19%以上。一般而言,Fe2O3在钙质灰釉中的着色在Fe2O3含量在2%左右的范围时,若在强还原焰下烧成,釉色呈现翠青色,但有TiO2存在时,釉色往往很难呈翠青色,而常呈现灰青色。因此越窑历代所烧大量青瓷产品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灰色调的灰青色。
③秘色瓷是翠青色为主,或至少是稍带灰色的翠青色。越窑遗址中的瓷片很少找到像法门寺出土的唐代秘色瓷的釉色。说明利用越窑一般的原料和工艺要获得翠青的釉色是有一定难度的。
由此可以推断,越窑在唐代能烧制出精美的秘色瓷器应是采用了精选原料和特定的加工和烧成工艺技术才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2.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冯松林先生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利用无损分析的方法对秘色瓷和艾色瓷的胎釉进行了测试分析,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①秘色瓷与一般的越窑青瓷相比,其胎体原料经过了更为精细的淘洗,以致两者的胎体在锆、钴、铪、铀等多种元素存在明显差异。
②秘色瓷应是专门烧制的,而不是在一般的越窑青瓷中挑选出的精品。
上述诸位科技工作者对于秘色瓷与普通越窑青瓷的对比分析研究,对于结论的表达上尽管不尽相同,但在总体结论上可以说是基本一致。
3.由此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用今天的科学术语讲,有效控制强还原气氛,形成秘色瓷与越窑艾色瓷釉色的色调差别,主要是烧制气氛不同所致。相对而言,秘色瓷是在较强的还原气氛中烧成的。秘色釉中的Fe2O3已有54.4%被还原成FeO,而艾色釉只有4.5%左右,两者的还原率相差10几倍,掌握气氛还原工艺技术很重要。
②笔者恢复秘色瓷,其胎体原料经过了更为精细的淘洗。挑选最精细瓷石材料,用瓷匣钵材料,精细质地都超过宋代官窑瓷器材质。 
秘色瓷并非是在普通越窑青瓷中挑选出的精品,而应是采用了特殊的技术和特殊的烧制工艺烧制出来的。
科技工作者的研究结论,越窑与秘色瓷不同,为考古工作者的考古发现给予了证实。

六、宋人明白正宗秘色窑,在上林湖

中国正宗秘色窑,在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窑遗址,瓷匣钵上刻写 “秘色椀”,《余姚方志》出产秘色。宋代人明白其他地方产青瓷为假秘色瓷。
据宋代宋徐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部文献讲述宋徽宗时,宣和时汝州皆窃仿古秘色制度,造假秘色瓷器阶段
1.北宋徐競《宣和奉使高丽图经》“高丽及汝州新窑器,皆窃仿古秘色制度。”
《宋史》徐競宣和四年(1122年)乘神舟从明州东门港5月16日出发。
2.南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周纲尝知梁县(汝州)烧造假秘色瓷器以事蔡攸。
3.浙江省考古所在后司岙秘色窑遗址,发现瓷匣钵上刻写 “秘色椀”字体与法门寺地宫《物帐碑》上刻“秘色椀”相同,同时也验证了《余姚县志》唐宋置官监窑,秘色初出上林湖。准确无误。
 640.webp (25).jpg

上林湖后司岙秘色窑遗址,瓷匣钵上刻写 “秘色椀”

七、秘色瓷前加越窑是不准确

据官方冠名:瓷秘色、秘色瓷、秘色窑。宋以后民间俗称为柴窑,还没见秘色瓷前加越窑二个字。
当今经常见到秘色瓷前多加越窑二个字。今不知何时?在秘色瓷前多加越窑二个字,应该是不准确。
据陆龟蒙 诗《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二者明确有别,不加越窑二个字。
据钱氏供奉册上,根本找不到有越窑二个字。皇家有自己窑名,唐皇、钱王最有话语权。
陈万里先生著 《越窑与秘色瓷》明确越窑与秘色瓷有别,不可混为一谈。
笔者早年曾也在秘色瓷前误加越窑二个字,后发现是不准确的,去掉了。有时去展览或获奖时,可是有专家,又生硬地给你在秘色瓷前加上越窑二个字。以讹传讹,他们误认为缺少越窑二个字,可笑还给你补上去,成语叫画蛇添足。
有位学者认为越窑在众窑之中确是很优秀,可不要忘了御用秘色窑与官窑更优秀,如同金子被沙子埋了。
 
八.越窑与秘色窑有别
越窑公认为“泛称”。
考“泛称”  犹统称。“以《论语》考之,以上三章,皆泛称‘子曰’,不记其在何时因何事也。”如:医生、护士、药剂师泛称为医务工作者。
越窑,有人说等同“越国制造” ,“中国制造” 。搞不清,笼统一说。 
官方文献记载,《余姚六仓志》卷十七。录入宋代顾文荐《负睻杂录》秘色窑。
《绍兴府志》与《余姚县志》都一齐记载,上林湖置官窑,产秘色,供奉。
相比:《上虞县方志》上找不到越窑二个字的记载。为什么官方文献,忽视不记越窑二个字?按当今文博说,上虞县盛产越窑。
清蓝滨南  著《陶录·古窑考·秘色窑》记载“秘色,其式似越窑器,而清亮过之”。据此书讲秘色窑与越窑有别。
中国陶瓷考古泰斗陈万里 《越窑与秘色瓷》:曾置官监窑,烧造进御物品,这是最早的御窑厂,而御窑厂出产的物品,就不能称越窑,特别给它一个名称叫做秘色。因此,越窑与秘色就无所谓一而二,二而一;或者说是绝对不相同的两个烧窑的名称。其实越窑是专门烧造民间物品的。秘色为烧造进御物品,钱王表示恭谨,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自然臣庶禁用。五代钱氏沿袭李唐御窑厂之制作。(见《续资治通鉴》),(见《宋史》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23-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陈万里说:秘色与越窑有别,秘色为烧造进御物品,御窑厂。其实越窑是专门烧造民间物品的。
官窑与民窑有别,不能混为一谈。

九. 北宋皇陵
唐宋时有“南青北白”一说:被李后皇陵内置北宋官窑越器与定窑所证实。
据河南省考古院挖掘北宋早期皇陵李后,北宋咸平三年(1000年)元德李后陵出土上林北宋官窑龙纹大盆青瓷,北宋官窑青鸾纹波罗子,二件。北宋皇子赵祐,北宋官窑青瓷盞托。见证“南青北白” 北宋皇家用瓷标尺。
宋以后被民间俗称为柴窑。
孫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燒造歷史與分期》、《北宋皇陵》,第四章《元德李皇后陵地宫的清理》,考古发掘发掘宋景德三年(1006年),赵祐墓出土越器。


结语
 
上述唐宋皇家官方与民间众多古藉文献早有定论。
官方正史,宋《嘉泰会稽志》、《绍兴府志》、《余姚方志》记载:置官窑。《吴越六·忠懿王世家》记载:秘色窑名称文献。
唐宋越地窑遗址的瓷器上刻写:省瓷窑、秘色椀、官窑、官坊、新窑官坊等铭文。置窑官省作头与丞相同置窑务,官营毋庸置疑。
唐代中央政权“三省” 选定投资在越地上林湖设置“省瓷窑”, (秘色窑) 。
唐代越地民窑盛行,泛称越窑。秘色窑与民窑有天壤之别地位。所以从官方正史进奉册文献上没有越窑一说。《上虞方志》中也没有记载:越窑二字。
秘色窑与越窑有别,是官窑与民窑有别,不同名称,不同烧制工艺。用越窑烧制工艺,烧不出秘色。仅以颜色质厚重,秘色窑与艾色越窑两者的气氛还原率相差10几倍。
唐代秘色应用瓷匣钵材质精细,都超过宋代官窑瓷器胎质。宋代颜色质也透明轻飘。越民窑虽在众窑之中很优秀,相比秘色,就不值一提。
唐宋皇家正史文献及秘色窑遗址铭文前不加越窑二字,秘色前面加越窑是不准确,当今不知何时以讹传讹?误导人们。秘色,唐皇与钱王最有话语权,业内学者应该捋清官窑与民窑有别,二窑不能再混为一谈。近年研究秘色窑与越窑清本正源,越来越清楚,业内学者热衷应用越窑二字的应谨慎。
以科学考古学说,越地具备地上《方志》置官窑文献与地下窑址众多官窑铭文,省作头等置窑官佐证,有字有据,特别是烧制工艺不同,以九位一体相互佐证,应该是最具有考古价值的铁证,不该遗忘唐宋皇家制瓷史。
笔者声明:上述诸多官方正史文献记载,为官方与宋史之言,唐宋窑遗址刻写铭文实物为证。不要误读为闻氏一家之言,笔者仅是举证者。
 
 
注:参考文献
[1]. (宋)施宿编《嘉泰会稽志》卷八之二十八页 总第0577页记载置官窑36所。 
[2] (明)嘉靖《餘姚縣誌》,卷六,《物産》置官监窑,秘色初出上林湖。
[3] 《余姚六仓志》卷十七,录入《秘色窑》进柴周者刓削尤薄,数百年后无完物。
[4] 《宋史》、(见《续资治通鉴》),钱俶列传必先罗列于庭,焚香再拜秘色。(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23-27页,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5] 宋顾文荐《负暄杂录,秘色窑》,录入《余姚六仑志》:卷十七 。
[6] 万历《绍兴府志》录入《钦定四库全书》史200一500页,上林湖焼秘色器颇佳,宋时置官监窑。
[7] 宋梦良《姚江竹枝词》三百首。童银舫编注《溪上流韵》卷十二,民情风俗,688页(六)。[8] 建隆坊,《宋會要輯稿》、《宋史》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詔瓷器庫納諸州瓷器。
[9] 孫新民,《越窑秘色瓷的燒造歷史與分期》、《北宋皇陵》,第四章《元德李皇后陵地宫的清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2012年4月6日 - 1984年10月考古发掘发掘宋景德三年(1006年),赵祐墓出土越器。
[10](宋)趙令畤,《侯鯖録》卷六,筆記小説大觀本。
[11] (宋)徐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十八,《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年。
[12](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十一》,中华书局影印广雅书局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四库全书版。
[13] 《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九冊,《蕃夷七》,進貢的月份。
[14] 宋叶寘《秘色窑》笔衡录入《钦定四库全书》五代诗话 卷十,1486-724页。
 [15]聞長慶、聞果立,《15古陶瓷科學技術9 國際討論會論文集》劉岩主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一《考餘姚縣誌唐宋置官監窑之謎,唐宋墓誌文置“省瓷窑”新佐證》,2015年論文252頁。
[16] 陳萬里 《越窑與秘色瓷》,《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23~27頁,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日人小山富士夫氏近著《支那青瓷考》。
[17] (唐)陸龜蒙,《秘色越器》,《全唐詩》第九函第十冊,揚州詩局本。
[18] 《宋史》、《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五下半卷原阙
[19] 《法门寺考古发掘报告》(上下),1987文物出版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田野考古报告。《衣物帐》。
[20]丞相称相公:1.魏王粲《从军行》:"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李善注:" 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2.唐韩愈 《皇帝即位贺宰相启》:"相公翼亮圣明,大庆资始。" 3.北宋王安石拗相公。王安国也“力谏安石,以天下汹汹,不乐新法”。“青苗、免役两妨农,天下嗷嗷怨相公” 。4.宋吴曾《能改斋》:"丞相称相公,自魏已然矣。"5. 老婆称丈夫为相公,据传元代小说中开始。已很晚。
[21] 闻长庆 闻果立 著《越窑•秘色瓷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精装本分上下两册。
[22] 周煇《清波杂志》成书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中华书局校注本,1994年,第213页。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标签: « 上一篇下一篇 »

评论列表:

网站分类
相册分类
控制面板
搜索
友情链接